按照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、柔性培养与刚性建设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,通过“边探索、边实践、边建设、边运行、边总结、边完善”的方式,对实验教学、管理模式和教学条件进行建设与完善,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。
1、分类分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建设
(1)按照不同学科、不同专业对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培养指标点差异,合理选择实验内容,不断优化套餐模块,分类构建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,并与相关专业测量技术结合。培养学生用物理实验模型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、实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。拓展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,提升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融合度。
图6 教学内容分类建设方案
(2)教学内容按模块设计,形成基础性、综合性、设计性和创新研究性4个模块;每个实验项目中具体内容又按必做与选做设计,充分体现层次性。内容设置既包含经典,又反映现代,部分项目体现能源特色。其中基础、综合、设计性实验模块以通识教育培养为目标,体现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培养功能,夯实基础,层层提高。每个项目中的选做内容和创新研究性实验模块以个性化培养为目标,体现“两性一度”教学特点。
图7 课程内容分层次建设方案
2、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
重点从实验教材、立体化实验室和信息化平台三方面进行持续建设。对接各专业培养指标点、教学大纲、基本要求,编写出版配套的富媒体教材;通过购置、自制、内部调整、企业共建等方式,建设设施完备、技术先进、项目齐全、设备优良、功能完善、能源特色鲜明的物理实验室;通过购置、自主研发等方式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控制实验室;与教学体系紧密结合,以在线开放课程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信息化教学管理为建设目标,建设功能完善、内容丰富、管理规范的物理实验信息化平台。
3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
优化多元化考核方式,建立操作性强的过程化和非标准化为主的物理实验学习评价体系,实现评价指标科学、教学效果反映客观、学生知识、能力、素养考核全面等目标。对学生的设计方案、操作过程、数据分析、实验报告、总结反馈,创新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,对创新性、高阶性、挑战度评价显性度较明显的环节,适当增加考核权重,对每个实验项目设置“强制达标线”。